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吴引孙丶吴筠孙---建“测海楼”藏书24万册
日期:2014-11-14   点击:1058
吴引孙丶吴筠孙---建“测海楼”藏书24万册
吴引孙小传:
吴引孙,字福茨,祖籍安徽歙县,自其高祖时迁入扬州。
吴引孙生于咸丰辛亥六月十六日即公历1851年7月14日。
  同治六年(1867),吴引孙十七岁,补诸生。
  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拔贡。
  同治十三年(1874),朝考一等三名,在刑部丶浙江司丶军机处任职。
  光绪三年(1877)十一月,期满,奏留。
  光绪五年(1879)顺天乡试中式七十七名举人,后在总办秋审处丶浙江司丶
 湖广司丶贵州司任职。后又任军机处领班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又历次。
  光绪十四年至三十二年间任浙江宁绍台道丶兼办宁镇海防营务处,总理镇海南北岸炮台事务。广东按察使丶筹办广东省城武备学堂及甘肃、新疆布政使。署理甘肃、新疆巡抚。
  光绪三十三年(1907)授安徽布政使丶湖南布政使。
  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亲母周病故丁忧守制。
  宣统二年(1910)授浙江布政使。
  民国元年(1912):阴历二月十四日,接国民协会总协理函,推吴引孙为参事。
    吴引孙出任浙江宁绍道台,兼浙江海关监督。吴引孙到浙江任上,做的第一件事是创立崇实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实干家学生。吴引孙在做宁绍道台之时,同时负责海防事务,而这时发生了一件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中日甲午(1894)战争。吴引孙在国家存亡关头上,表现出了特别干练的才能,他亲自规划海防,建筑要塞,加固炮台,购买军械,训练新兵,沿海一带井井有条。因为他十多年的政绩显著,升任广东按察使。他针对广东民风好斗的弊病,编写通俗歌谣教化民众,收效显著。因为国事日非,他又在广东创立武备学堂,深得李鸿章的赏识。后来,他又迁任甘肃新疆布政使,大刀阔斧,惩治腐败。
吴筠孙小传
吴筠孙1861年-1917年),字竹楼。江苏扬州人丶祖籍安徽歙县
光绪十四年(1888年),吴筠孙中式顺天乡试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二月,考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奉旨记名。光绪二十年(1894年),吴筠孙考中甲午恩科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由内阁中书,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2]。。历官山东登州府泰安府济南府知府。为政以清慎务实著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升直隶永定河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治理永定河有功,调任天津兵备道,兼督理钞关。同年,因母丧丁忧辞官。宣统二年(1910年)服阙,授湖南岳常澧道。八月,简调湖北荆宜兵备道,次年三月方到任。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放弃抵抗,隐居上海。
民国初年,吴筠孙加入汤化龙梁启超组建的进步党。民国二年(1913年)复出,任赣北观察使,改浔阳道尹等职。民国六年(1917年)在江西任所突发脑溢血逝世
在扬州修建测海楼藏书二十四万七千册
吴引孙、吴筠孙。光绪十四年,聘请浙江工匠到扬州营建私宅,前后用了五年时间,这幢大宅扬州人习惯叫吴道台宅。宅第的东北角,仿宁波天一阁的格局建造了一座藏书楼。测海楼,是晚清东南地区颇负盛名的藏书楼。时人甚至将其与宁波范氏天一阁,虞山瞿氏铁琴铜剑楼,聊城杨氏海源阁并称。
吴引孙的祖父吴次山,喜爱读书,书斋名为“有福读书堂”,自署“有福读书堂主人”,这对引孙产生了很大影响。咸丰癸丑(1853),吴家遭兵灾,书籍“荡然无存”,以至等吴引孙“稍解涉猎”、渴望读书时,家中竟已无书可读,又“无力购书,即辗转借观,亦不易易。因思寒酸之士,有志读书,恒苦于无书可读”。鉴于此,为官之后,吴引孙决定节省俸禄,广购书籍。当时,“宋元以前奇编异帙为稀世宝,悬价购求,所遇辄鲜,即明以后精刊旧椠,暨国朝殿版各书,亦复昂值居奇,艰于购致”,因此,吴引孙制定了不同于一般藏书家的收书目标,“余惟视力量所及,耳目所周,不拘一格,凡元明刊本,旧家善本,寻常坊本,殿刻局刊各本,随时购觅,意在取其完备,不必精益求精,自宦游浙粤十余年来,节省廉俸,广购储藏,得八千零二十种,计二十四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卷”,蔚为壮观。[1] 
整个宅第也建了九十九间半,占地4 000平方米。光绪三十年(1904)编印了《测海楼书目》4册12卷,仿粤东广雅书院书目之例,分为七类四部。1910年刊行。有自序,言其购书藏书之缘起。“测海楼”的藏书中,其特色是不少明清通俗小说,也不仅有中国传统典籍,还有来自西方的几何、化学、铁路等方面书籍。精本图书如《苏长公密语》、《大乐律吕元声》等书均为诸家所珍,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重视收藏地方志,如明弘治刊本《八闽通志》、《延安府志》,明嘉靖刊本《广西通志》等明代“天一阁”散出的多种地方志更是海内孤本。光绪二十一年抄明嘉靖本《嘉靖惟扬志》,此抄本亦为世所珍,今存台湾。1930年其589箱、8 020余种藏书,售与北平王富晋的富晋书社。富晋书社编有《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目录》4册出版,著录吴氏所有藏书,还有166种善本书。藏书印有“真州吴氏有福读书堂藏书”、“测海楼珍藏”、“吴氏引孙藏书”等。
 
从上世纪中叶,从吴氏宅第中又走出“吴门四杰”即:
著名剧作家、学者、教授:吴征铸(吴白匋)
资深院土丶著名医学寄生虫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丶:吴征铠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核科学家:吴征镒
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鉴
 
吴氏后人参观测海楼
 
[查看详情]
吴征鉴---祖籍歙县 资深老院士
日期:2014-11-06   点击:841

      吴征鉴,字若水,祖籍安徽歙县,毕生致力于人体寄生虫病的防治研究,确定了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长期深入病区,坚持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我国基本消灭黑热病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证明了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分别是我国南京地区和广大南方地区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为该地区防疟工作打下了基础。他还长期潜心医学科研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教学人才。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查看详情]
吴征铠---祖籍歙县资深老院士
日期:2014-11-06   点击:1102
      
兄弟三院士:吴征铠  吴征鉴 吴征镒
吴征铠(1913.8.8—2007.6.27),中国共 产党党员、著名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我国铀扩散浓缩事业、放射化学、分子光谱学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核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第一至二届理事长、原核工业部扩散浓缩总工程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履历
吴征铠是中国早期从事红外和拉曼光谱的研究者之一,对中国的分子光谱学和激光化学的成长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60年代转入原子能方面的工作,从事同位素铀分离技术的研究,为加速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长期从事化学教育工作,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实验的能力。
个人生平
1959年以后,为了发展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和培养有关的专门人才,他负责筹建复旦大学原子能系,任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同时开始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的研究。1960年苏联中断了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技术援助后,吴征铠被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担任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研究的领导工作。为中国六氟化铀生产逐步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艺路线做出了贡献。此后,他负责气体扩散法浓缩铀同位素的核心部件——分离膜的研制。他曾在制备分离膜用的超细金属粉末原料的生产路线以及分离膜的性能测试等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对加速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性质优良的分离膜起了重要作用。1962年他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扩散工艺总工程师后,曾为中国浓缩铀气体扩散厂解决了不少生产技术中的关键问题。1964年他担任扩散机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负责国产的气体扩散机鉴定工作,对中国气体扩散厂的建造和投产做出了重要贡献。1972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负责化学方面的工作。1976年他亲自领导和参加用镅-241为原料生产100居里锔-242的工作,保证了中国核武器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1978年以后,吴征铠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科技局总工程师、第二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任委员,曾参加中国发展激光法分离铀同位素等重要科研项目的技术论证。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他于1980年开始兼任复旦大学教授,1984年开始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当时他已年逾古稀,仍将研究兴趣放在国际上十分活跃的一些前沿课题上,如将激光技术用于研究分子光谱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长期以来,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团体活动,曾被推选为中国化学会、中国核学会和中国光学学会的常务理事、名誉理事和理事等职。现任中国光谱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曾多次参加学术代表团赴英、加、日、美等国进行学术访问。在社会活动方面,1963年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代表,从1978年至1988年选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和第七届委员,对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常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吴征铠的兴趣十分广泛,除热爱化学事业外,还喜欢文学、诗词、音乐、文物和书画等,晚年尤爱欣赏外国古典音乐。
2007年6月27日3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查看详情]
吴征镒---祖籍歙县资深老院士
日期:2014-11-06   点击:1112

           
     吴征镒
(1916年6月13日-2013年6月20日),原籍
安徽歙县,寄籍江苏仪征,出生于江西九江,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吴征镒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8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出身于扬州吴氏家族,扬州老宅现已辟为吴道台宅第。祖父吴筠孙光绪甲午年进士,曾任清朝山东登州知府、直隶永定河道、天津兵备道兼督理钞关等职。辛亥革命后任赣北观察使、浔阳道尹。吴征镒即生于浔阳道尹府。[1]

父亲吴启贤(佑人),母亲刘钟璇。[2]五个兄弟中,有三位为院士(吴征铠、吴征镒本人和著名寄生虫学家吴征鉴),一位为著名文史学者、戏曲学家吴白匋(征铸),以及资深工程师吴征莹。

童年时家道中落,先入家塾。1929年就读江都县中,1931年考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37年本科毕业,1940-1942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生物系张景钺教授。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197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历任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云南省科协主席。1980年至今任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外籍会员,瑞典植物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前苏联植物学会通迅会员,1997年当选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1999年获日本花卉绿地博鉴会纪仿协会考斯莫斯国际奖,2008年1月8日,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3年6月20日于云南昆明病逝,享年97岁。

吴征镒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吴征镒院士从事中国植物系统分类研究,发表和参与发表植物新分类群1766个,在植物区系地理方面,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摸清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家底。吴征镒院士提出了“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观点,科学地划分了中国植物属和科的分布区类型,阐明了其历史来源,形成了独创性的区系地理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提出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完成中国植物区系区划,为资源保护和国土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修改了世界陆地植物分区系统,为植物区系区划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吴征镒院士主编了《中国植物志》(第4任主编,1987-2004年)、《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中国植被》、《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尚未出版)等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75篇(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6项、国际奖1项及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吴征镒院士治学严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了基础性、开拓性、前瞻性的重要贡献。[3]

[查看详情]
共10 页 页次:1/10 页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转到

在线客服

业务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